“南平名片”新解读|风过林海听潮涌
南平,生态优越、物产丰饶,拥有一张张令人引以为豪的“金名片”——“南方林海”“福建粮仓”“中国竹乡”“中国茶乡”……新时代为“南平名片”赋予了更加丰富、更为精彩的新内涵。本报今起推出“‘南平名片’新解读”系列述评,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平,感受新时代的蓬勃脉动!
南平,地处闽江之源,山多、林茂。“武夷山下水连天,翠峦如画映晴川”,满眼的绿,绵延千山万壑,穿越千年万载。
莽莽林海,始终涛声依旧。
依山而居的人们,逐绿而行,向绿而兴。从“绿色金库”到“生态宝藏”,新时代的南平“山歌”,有着更激越的旋律。
林海听涛,已非涛声依旧。
一抹青绿,何以“林海”?
群山葳蕤,山峦叠嶂。
东经117°12′—119°12′,北纬26°14′-28°02′,这里坐落着南平——中国南方重点林区,福建的重要生态屏障,“南方林海”。
虽至寒露,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安槽下丰产林,一棵棵百年杉木仍是苍翠挺拔,笔直的树干直向蓝天,阳光透过密林,光影斑驳。
王台杉木丰产林
1919年春,溪后村村民用当地世代相传的扦插法,在这里栽种下200亩杉木苗。
之后的三十载光阴里,这片杉木年年抽新枝,岁岁拔新高,至20世纪50年代,林子每亩林木蓄积量达到惊人的78.9立方米。
1955年,万隆会议上,周恩来总理宣布了这一“世界之最”。
1958年,王台公社从北京领回了国务院颁发的“绿色金库”奖状。
这是国家给予闽北林区的最高褒奖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废待兴,木材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物资,成了当时国家基建事业的“顶梁柱”。多产木材就是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,和王台一样,南平的群山因此而“沸腾”。
“嘿嘿,建设我们祖国,木材用途广又广,盖楼房,建工厂,铁路铺得万里长,奔腾的江河需要架桥梁……”
当年,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,怀着对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,高唱这首“采伐歌”,钻入闽北莽莽群山,在“绿色金库”里,为国家建设“淘金取材”。
顺昌县建西镇,一条蜿蜒的铁轨,静卧于林区之中,呼啸的汽笛声仍在耳畔回响。
与时空对话,原建西贮木场老职工王毓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——满载着木材的森铁小火车穿行林区,车头如白云般升腾的蒸汽,裹着大家的满腔炙热,弥漫在林海上空。
建西森铁资料图
“最繁忙的时候,小火车一天要跑一百多列。”光阴逝去,当“建西森铁”作为当地文旅项目而再次鸣响汽笛时,王毓魁的心中,荡起万千波澜。
回忆起旧时光,今年93岁的原大洲贮木场职工朱永兴,也是思绪万千。从上海浦东动身来南平时,他还是青年,数十年扎根南平、献身林业,如今已至暮年。
“满江都是木头。”朱永兴工作的大洲贮木场,作为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木材集散地,年吞吐木材量高达60万立方米!老人至今仍清楚记得,滔滔闽江,排排相继,舟楫满江。从上游水运到这里的木材,用绞盘机拉上岸后,重新分类、捎排、转运,又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需要的地方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的近50年里,闽北提供给国家的商品材达5700万立方米,毛竹达4亿多根,为福建之最!
历史长河,静水深流;峥嵘岁月,壮志凌云。
“南方林海”,是大自然留给南平的馈赠,是时代留给南平的烙印,也是闽北林业人筚路蓝缕建设新中国的见证。
滔滔林海,何以“多彩”?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
被大山恩宠的闽北,自古就有造林护林的好传统。
元朝末年,建瓯遭遇灾荒,房道沶村乡绅杨达卿为救济灾民,在当地大富山募民营造“万木林”,“植杉一株,偿粟一斗”。“逾数年,木长茂,望之蔚然成林,既之森然成列。”
600多年过去,“至今大富山,万木尚阴翳。”山中古木参天,巨藤盘错,林内拥有植物1234种,几乎占福建省植物种类的一半,“万木林”成了世界最大的“人造古森林博物馆”。
邵武的“千松岭”,政和的百年“楠木林”……峥嵘万木,讲述着大山里无数先民的护绿情怀。
“多砍树来多造林,老人耕山队、妇女耕山队,大伙儿跟着生产队,消灭荒山头,树儿种上头”——即便在那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年代,人们仍牢记“砍树是贡献,种树更光荣”。
在造林绿化的一波波热潮中,1991年,南平基本消灭宜林荒山,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46%提高到了58%。
但由“浅绿”到“深绿”的升华,离不开2003年开始的那场变革。
这年4月,省委、省政府出台了《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吹响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号角。
沐浴着林改的春风,“南方林海”新涛涌动。
“山定权、树定根、人定心”,林农热情高涨。从“要我造林”到“我要造林”,人们“把山当田耕、把树当菜种”。
“每天早上七点不到,我们就上山干活了。”建瓯市吉阳镇林场主范林勇仍清楚记得,15年前,他创办林业专业合作社,和村民一起脚踩泥泞开辟林区机耕路的情景。
山林流转,催生出家庭林场、林业专业合作社、林业公司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;而多种形式的合作深化,也让拥有资源的集体、林农,与具有资金、技术、管理优势的国有林场走到了一起,共同推进闽北林业现代化……
湖桥村山后垅合作林地
“林改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”。如今,范林勇的林业专业合作社社员超过120人,经营林木基地面积逾3000亩,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830万元,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在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,大家自发在村口立碑,碑上刻着林改政策和爱林护林村规民约,村民说:“林改政策好,写在纸上怕破掉,雕在木头上怕烂掉,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!”
林改不止步,林海也因此更为多彩——
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获批成立的基础上,划定4252平方公里区域作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,用“环带”这个“外圈”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这个“内圈”;
在推深做实林长制过程中,创新“林长‘巡山交树’”“林长+”“环带‘四防一提升’”等机制,构建横向协作、纵向联动、前后接力的护林治林兴林体系,让每一片森林的专属守护者共织护林网;
高质量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、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,全面推广“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、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、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化花化果化‘镶嵌’多功能景观林”的森林“三改”措施,南平走出一条科学化、精准化的国土绿化之路,实现为国储材,生态增绿;
在全省率先开展重点区域林相改善工作,实施“聚焦林相美、建好风景道”“一带三沿”一重山林地林相规模化花化彩化行动,实现森林质量与颜值齐升,春夏次第花开、秋冬层林尽染、四时美如画卷;
……
武夷山国家公园(黄海 摄)
一项项“硬核”指标,印证着南平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:空气质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,PM2.5浓度优于欧盟标准,2024年上半年主要流域国、省控断面Ⅰ类~Ⅲ类优良水质比例为100%。
森林增绿,生态向好,南平绿色家园里也迎来“稀客”,演绎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彩画卷:“鸟中国宝”东方白鹳现身延平;中国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蝶类金斑喙凤蝶在闽北多地发现;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到建瓯越冬;茫荡山丹霞兰、武夷林蛙等新物种不断“闯入”人们的视野……
今天,南平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8.89%,森林蓄积量达2.02亿立方米,广袤的“南方林海”气象万千,不仅是“福建绿肺”,更是名副其实的“生态宝藏”。
“南方林海”,何以精彩?
向绿而行,向绿而兴。
森林是水库、钱库、粮库、碳库。“南方林海”这座巨大的“生态宝藏”,怎样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南平的经济优势、产业优势?
创新这把密钥,叩开了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“共赢之门”。
“空气也能变钱”!2016年12月,在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仪式上,全省首笔林业碳汇——顺昌县国有林场推出的首期15.55万吨碳汇量售罄,成交金额288.3万元,此后南平创新“一元碳汇”,续写“碳汇+”的精彩故事。
“资源也能变资产、变资金”!2018年,借鉴商业银行运营模式,南平在全国首创“森林生态银行”,让分散、零碎的森林资源实现规模化、集约化整合,经营效益比林农个体经营提高30%以上。“森林生态银行”的第一位“储户”、顺昌县水南村村民夏六华将9亩幼林存入“银行”,签订20年托管协议,除了每月可以领到310元的预期收益外,托管期满后还能再获分红。
2021年,南平“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及‘碳汇+’创新项目”在全国13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,荣获“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”年度大奖。
创新,永远在路上——
南平紧扣答好“林改四问”,在“森林生态银行”基础上,推出“一村一平台、一户一股权、一年一分红、一县一数库”的“四个一”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,让林农获得长期持续稳定的收益,有效拓宽了“两山”转化路径,目前,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市127个乡镇(街道)515个村,惠及林农6.76万户,累计合作面积19.41万亩;
在全国首创的林下空间流转机制,铺就了“精准化存储—市场化流转—权属化发证—规模化经营”的绿色发展之路,让林下空间成为林农增收致富的“聚宝盆”;
“林下经营权贷”“竹塑贷”“竹林认证贷”等绿色金融产品,有效解决林农和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,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“金融活水”;
国家碳计量中心(福建)落地南平,成为我国第4个国家碳计量中心,为“南方林海”推动“双碳”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;
……
林业发展的新路径,在探索中不断向林海深处延伸。
60多年前,浙江青年吴传瑞来到邵武,成为一名林业工人。2014年,他的孙子、“林三代”吴玮翔在大学毕业后又选择回到邵武二都国有林场。
从采伐,到护林,再到发展林下经济,吴家三代人见证了二都林场的变迁,见证了不同时代的精彩。学习林下种植的吴玮翔,刚参加工作就接过了林场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——研究淫羊藿、金线莲、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林下种植技术,为未来开展规模化、专业化林下种植提供科学依据。吴玮翔说,“徜徉林海,充实且踏实。”
如今,邵武二都国有林场林下种植模式日渐成熟,全场林下种植中草药规模达6000亩,超500户林农实现就业增收。
不只是在二都。
光泽的七叶一枝花、邵武的多花黄精、浦城的林下灵芝……林下“掘金”事业如今已成燎原之势。
不只是林下种植。
二都村的“养生谷”里,逃离喧嚣的人们赴一场山野之约,畅享“森”呼吸;顺昌县下沙山上的森林康养基地里,向往自然的游人在此享受宁静,放松疗愈;政和县岭腰乡锦屏山上,悠闲自在的旅人怡然山水,感受“诗与远方”……
二都“养生谷”森林旅游项目。(石献凯 摄)
山未动,林没砍,更多林农转变发展方式,在“林海”中“浪里淘金”。
坚持“以二促一带三”的发展思路,南平传统林产加工业也向“新”而生——
在邵武,“杜氏木业”成为首批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;在延平,“元力股份”成为全球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商;在建瓯,“美新科技”让竹木下脚料变身新型环保材料;在顺昌,“升升木业”生产的木制滑梯屋和木凉亭等畅销欧美;在建阳,“龙竹科技”成为全国首批、全省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……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!2023年,南平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067亿元。
青山行不尽,绿水去何长。行走在如诗如画的山水草木之间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“南方林海”,在人们心头有了具象化的时代新解!
来源:闽北日报(本报采访组)
责编:张旭东
编审:陈 忠
版权声明:欢迎分享!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。